可能因为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样式,您可以更新您的浏览器到最新版本,以获取对此功能的支持,访问下面的网站,获取关于浏览器的信息:
[1]王永炎,鲁兆麟. 中医内科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9:375.
[2] 陈延.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[J].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,2011,17(16):281-283.
[3] 莫春梅,荣震,李雪梅. 名老中医荣远明治疗气阴两虚型胃痛经验[J].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,2012,14(3):153-155.
[4] 徐蕾,黄颖思,梅全喜. 肝脾相关理论对慢性胃炎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[J]. 亚太传统医药,2011,7(10):16-18.
[5] 杨丽华,马春. 中医治疗胃痛的研究进展[J].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,2007,2(9):553-555.
[6] 高西静.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病的实验研究进展[J]. 浙江中医杂志,2007,42(9):553-556.
[7] 赵鸣芳. 半夏泻心汤应用思路及作用机理分析[J]. 江苏中医药,2005,26(10):45-49.
[8] 郑宗冰,邱健. 名老中医邱健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心得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6,14(20):60-61.
[9] 张琳.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病的研究概况[J].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,2002,16(3),62-65.
[10] 王付. 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其应用的思路与方法[J]. 中医药通报,2017,16(1):10-12.
[11] 李国春.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分析[J].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4,20(2):79-82.
[12] 黄煌. 黄煌经方医话·临床篇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7:38.
[13] 李纬才. 《伤寒论》半夏泻心汤证之研讨[J]. 辽宁中医杂志,1990(10):5-7.
[14] 陈晶,刘慧多,侯志涛.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疾病探析[J]. 中医药学报,2017(2):122-124.
[15] 郑进,罗艳秋,左媛媛. 云南春燥概念的提出及其临床辨治[J]. 中华中医药学刊,2009,27(5):923-925.
[16] 郑进. 试论云南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之关系[J].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,2007,30(5):1-4.
[17] 朱成兰. 云南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[M]. 海口:海南出版社,2003:203.
[18] 兰茂. 滇南本草. 第一卷[M]. 昆明:云南人民出版社,1975:332-335.
[19] 杨本雷. 中国彝族药学[M]. 昆明:云南民族出版社,2004:6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