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能因为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样式,您可以更新您的浏览器到最新版本,以获取对此功能的支持,访问下面的网站,获取关于浏览器的信息:
[1] 孙亚磊,袁斌,郑海涛,等. 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研究进展[J]. 河北中医,2018,40(9):1432-1436.
[2] 张傲凡,李海霞. 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[J]. 中医药导报,2018,24(2):113-117.
[3] 雍亚云,李伟伟. 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药防治概况及展望[J]. 中国中医急症,2017,26(9):1613-1615.
[4] 吴碧. 加味薯蓣丸膏方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观察[D]. 武汉:湖北中医药大学,2017.
[5] 陈赛男,于盼,方旭鹏,等. 儿童支气管哮喘常用中医外治法研究现状[J]. 世界科学技术-中医药现代化,2018,20(5):728-733.
[6] 韦燕珊,乔赟.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况[J].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,2016,16(26):130.
[7] 崔红生,姚海强,王济,等.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从体-病-证三维角度辨治过敏性哮喘经验[J]. 中华中医药杂志,2018,33(1):130-132.
[8] 夏晨萍,李利清,白莉,等. 哮喘儿童中医体质类型研究[J].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,2018,41(5):53-57.
[9] 曹敏玲. 小儿哮喘证治源流考——体质学说与五脏相关学说[J]. 黑龙江科技信息,2008(36):326.
[10] 陆远,赵霞. “因质制宜”与“因时制宜”防治儿童哮喘的思考[J]. 辽宁中医杂志,2017,44(10):2085-2087.
[11] 赵霞,汪受传,虞舜,等.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·哮喘(修订)征求意见稿[J]. 中医儿科杂志,2018,14(2):1-4.
[12]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.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[S]. 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1994:77-78.
[13] 王艳艳,安淑华,李权恒,等. 患儿首次喘息发作的转归及治疗随访研究[J]. 河北医药,2019,41(16):2527-2529.
[14] 张晓红,郑敬阳,林印涛,等. 泉州市城区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[J].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,2016,50(3):172-175.
[15] 田林瑞,董静. 婴幼儿哮喘56例临床分析[J]. 中原医刊,2004(6):18-19.
[16] 董盈妹,赵霞,汪受传. 汪受传三期论治小儿哮喘经验[J]. 中医杂志,2018,59(8):646-648.
[17] 刘爽,王烈. 王烈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——三期分证 精治哮喘[J]. 中医儿科杂志,2007(6):1-3.
[18] 钟李英,王力宁,高冲,等. 王力宁教授治哮防喘的用药特点[J].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,2013,36(5):77-79.
[19] 李经纬,余瀛鳌,蔡景峰,等. 中医大辞典[M]. 2版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4:1422,1707.
[20] 薛博瑜,吴伟. 中医内科学[M]. 3版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:43.